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照護、住居與社區
Caring, Housing, and Community 
開課學期
108-1 
授課對象
工學院  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怡伃 
課號
SW7044 
課程識別碼
330 M25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社203 
備註
與黃舒楣共授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1SW7044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此課企圖透過「照護」(caring)和「住居」(housing)來重新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社區的樣貌。整合依存地景(carescapes)、以社區為本的照顧服務(community-based care)等學理討論,應用設計、規劃及組織等工作方法,帶領學生從實際的社區中找尋各種實踐的可能性,學習方式兼顧學理傳授、案例研討與實務操作。課程內容包括三個部分,依序是照護的社會建構、住居安排與照護政策、社區中依存關係的重建。

  第一個主題是「照護的社會建構」,以文獻論述的閱讀與討論為主,業師分享真實案例為輔,建立理解和拆解相關議題的共同語言。照護包括無償勞務、醫療、社會服務和再生產需求,常以兒童、少年、老人、身心障礙者為對象。照護往往被邊緣化為家庭責任或女性天職,而由個人無償承擔,或被商品化為機構服務或勞雇關係,而與公共生活脫節;作為公共議題,討論照護需要處理到性別、階級、種族、國界有關「界線」的課題,必須面對正常與不正式、合法與非法、有價與無償等身份認同標籤,也無法規避個人、家庭、社區與正式組織的多元角色,所以此部分的課程內容將跨越都市研究、照顧倫理、健康不均、多元文化等議題。

  第二個主題是「住居安排與照護政策」,這部分課程將以影片和文本切入國內、外的相關現況,同時結合社區參訪及踏察,開啟學生在國際視野和在地關懷。全球城市如香港、新加坡生產了排除依存關係的種種空間形式,照護商品化、照護離境化、居住外流化等現象;照護地理學及相關空間實踐研究揭示,照護選項、家庭角色、社區空間之間的互動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。在台灣,結合照顧、產業與社會網絡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漸在現代社區消失,福利社區化政策欲活化在地組織的照顧能量,卻陷入專業化和標準化困境,而難以回應個人、家庭和社區的不同處境--攸關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照護何去何從?

  最後進入「在社區中重造依存關係」的實踐層次。課程將以大台北地區的社區為場域,由在地蹲點的工作者協助引介,由街巷、店家、老宅、新樓、公園、機構等空間中觀察照護的安排,從店家、居民、社區團體、地方政府機構等人士口中了解人們對照護的想像與實踐。同時,透過學生分組異質成員的觀點激盪,運用課堂內外所學,設定一個照護需求,整理田野及文獻資料於期中提出評估報告,期末構思出結合在地觀點、兼具空間敏感度和全人關懷的提案,由業師、社區人士及本課師生提出回饋。 

課程目標
學生在完成此課程後應能夠
(1)具備對於照護相關議題的社會關懷;
(2)從全球化和在地脈絡理解相關價值與政策的討論;
(3)批判性評估照護相關的住居安排與社區發展;
(4)運用社區設計及社區組織等方法,提出符合社區觀點的行動方案。

對城鄉與社工二個系所來說:本課為學生未來相關實習及就業作實質準備。閱讀的理論和文獻跨越不同領域之外,因主題吸引而來的學生不只是社工和建城二個系所,學生異質編組更激發學習文化和生活經驗的交流,在結合域領的提案中提升學習的真實性。 
課程要求
 本課程期待學生完成指定閱讀後充分參與課程討論。
 期末報告將以小組進行,跨領域的團隊合作是達成本課目標的必要元素。
 部分課程將在實際社區場域進行,學生須自理交通安排。(註:本學期預計以鄰近的蟾蜍山、芳蘭山莊及其週邊地區為場域,洽談協調中)
 本學期參與教育部教學創新實踐計畫,實作、諮詢及參訪等費用獲全額補助,惟學生可依意願參與問卷、訪談及成果記錄等角色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請預先email或當面約定 
指定閱讀
*本課程不使用單一教科書,各週指定及參考閱讀清單如前,並以當週Ceiba教學網頁公告為準。以下為暫訂參考資料,請以CEIBA及課堂公告為準。
*標示為必讀,各組分享閱讀重點及想法後,教師進行回應及講授;其餘文本推薦學生延伸閱讀,或為教師講授之參考資料。

週次1/ 課程介紹:照護?住居?社區?
*苑裡掀海風(2019.7.17)關於書店開在鄉村社區的意義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ketheseawind/photos/a.800221166726816/2366179260130991/?type=3&theater
*廖園園(2019.4.5)社區照顧:讓我們一起生活。眼底城事。https://eyesonplace.net/2019/04/05/11260/?fbclid=IwAR15EfvjjO_Nbx5dcbRtNHXCngifum0d2kK4h7CSEVPBila7hj_P100DOmw
可能設計(2017)。活化商店街的照顧咖啡館。http://eyesonplace.net/2017/01/04/4355/
Judy Wicks著、祁毓里譯(2016)。一張六十億人都坐得下的餐桌,第五章在費城山森街3420號重新開始(PP.111-148)、第七章住在店舖的樓上(PP.175-196),台北:城邦。
周綺薇,推土機前種花(2011),「區與我」,頁1-31。香港: mccm.

週次 2/ 照護鏈結與照護危機
*Mol, Annemarie,2018,《照護的邏輯》(The Logic of Care) (吳嘉苓等翻譯) 第三章+第四章+第五章部分(頁81-150),台北: 左岸。
Isaksen, L., Devi, S., & Hochschild, A. (2008). Global Care Crisis.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, 52, 3, 405-425.
Green, M., & Lawson, V. (2011). Recentring care: interrogating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are. Social & Cultural Geography, 12(6), pp. 639-654.

週次 3  老化、住居與環境
*Iecovich, Esther (2014). Aging in place: From theory to practice. Anthropological Notebooks, 20 (1): 21–33.
*A.E. Scharlach, 2016. Age-Friendly Cities: For Whom? By Whom? For What Purpose? In Age 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(Chapter 17) (fulltext available) 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book/10.1007%2F978-3-319-24031-2
Geboy, L., Moore, K. D. & Smith, E. K. (2012). Environmental Gerontology for the future: Community-based living for the third age. Journal of Housing for the Elderly, 26(3), 44-61.
呂寶靜(2004)。第二章 老人和社會照顧。老人照顧:老人、家庭、正式服務,台北:五南。


[場域訪察、方法和倫理]
未有田野經驗者,推薦選修「田野工作坊」(課號BP5036) 部分參考書目如下:
莊雅仲(2006) 〈政治的人類學,人類學的政治:田野工作的道德想像〉,收於郭佩宜、王宏仁編,《田野的技藝:自我、研究與知識建構》。台北:巨流圖書。
吳偉立(2007)。象牙塔的業務機密:參與實做與四位一體。載於謝國雄(主編),以身為度、如是我做-田野工作的教與學(頁159-188)。台北市:群學。
In the field: participating, observing, and jotting notes (Ch2 in Emerson, R., Fretz, R., and Shaw, L. 1995.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.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
王仕圖、吳慧敏(2005)〈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〉,收錄於齊力、林本炫編,《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》。嘉義: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。
畢恆達(2001)。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。危險與秘密,頁30-91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

週次 4/ 實作場域走訪
09:00-10:00 空軍退休軍人宿舍芳蘭山莊
10:30-12:30 蟾蜍山及聚落客廳
請自備腳踏車或機車等交通工具以在有限時間內移動於兩個場域
廖世璋(2014)。後博物館的地方實踐-寶藏巖。博物館學季刊 ; 28卷2期 (2014 / 04 / 01) , P35 – 69
李思薇,2019,蟾蜍山聚落保存歷程中的社會參與,文資學報第十二期,頁1-31。
朱原慶(2019)。都市原住民二代:我的父母如何墜入都巿經濟、健康弱勢邊緣。報導者。讀者投書。
我們的島 第726集 搶救蟾蜍山聚落 (2013-09-30)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v8JDm6nq7I
蟾蜍山《一期一會》一位外省老兵與他的總統大選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5VsHMdefxZ8
2011 Catch Taipei 偶遇臺北 - Documentary 3 / 寶藏巖。藝居共生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LpppRUX1Yc&fbclid=IwAR1NOOBEu3SRC5B9aabVyojeZqkx_7uV1tBzgl7c5HJhLvSXJ4sH1xafif8

週次 5/ 性別、照顧與文化
*場域之田野觀察:小組與個人分享
*繳交個人作業:第一次田野筆記
*歐紫彤、洪惠芬(2017)。「最理想」照顧安排?--文化解釋觀點,臺灣社會福利學刊。13:2,頁1-77。
*Lu, M. C. W. (2012).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as a strategy of care exchange: Veteran soldiers and their mainland Chinese spouses in Taiwan. Global Networks, 12(2), 233-251
洪惠芬、廖美蓮與謝玉玲(2012)。〈照顧任務分配的公平性:對台灣社會照顧體制的初步檢視〉。《社會發展研究學刊》,11: 33-70
趙彥寧,2015,餘命治理下的生死界鑊照顧倫理,台灣社會研究季刊,100期,頁53-90。

週次 6/ 依存地景:移動、關係與空間
*Huang, S. Can Traveling Mothers Ever Arrive? Articulating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ithin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f Care, Population, Space and Place. http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psp.1953/abstract
*Davis et al. (2015). Moving from Understanding to Action on Health Equity: Determinants of Health Frameworks and TRHIVE Prevention Institute,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, 95(12), 2168- 2173.
NHK特別採訪小組,無緣社會:「無緣死」三萬二千人的衝擊 (鄭舜瓏譯) 台北:新雨,2014。
藤田孝典 (2016)。下流老人:即使月薪5萬,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。第二章 下流老人的現實狀態。台北:如果文化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(2008). 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: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.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. Geneva: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
章英華. (2015). 都市化, 城鄉關係與社區. 王振寰 & 瞿海源編,《社會學與台灣社會》 (第四版 ed., pp. 477-504). 台北: 巨流圖書公司.

週次 7/ 族群、文化與照顧

*黃炤愷、陳怡伃(2019)。泰雅族傳統與基督信仰交織下的日常照顧:台中市和平區大安溪沿線的初探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,32(2),183-208。
*董和銳(2004)。族群與臺灣老年人之日常生活障礙與功能限制。身心障礙研究季刊,2卷3期,P160 – 175。
張瀠之、鄧湘漪(2019/06)。原住民族部落健康與文化主權:磯崎村復健站的自主性發展歷程。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,31(2), 301-327。
方喜恩、宋聖君、鄧麗君(2015)。失紋的女人:一個泰雅部落照顧的民族誌。台灣社會研究季 刊(2015),第101期。
王增勇(2013)。長期照顧在原鄉實施的檢討。社區發展季刊,141,284-294。


週次 8/ 小組期中口頭報告:場域評估與議題聚焦
*同儕互評

週次 9/ 實驗性住居與社區再造
*侯志仁編(2019)。反造再起:城市共生ING。選二章:李仲庭(南機拌飯)、潘信榮(玖樓)。台北:左岸文化。
維修香港 社團粉絲頁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ixingHK/
香港電台報導民間,集氣! -《親切的師傅》
Id22, 2012, Cohousing Cultures: Handbook of self-organized, community-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housing. Berlin: Jovis. Web resource: http://cohousing-cultures.net/
Wildervuur, S. et al.著、顏志翔譯(2016)。創造連結:用設計創造有同理心的社會,第一章不斷變動的社會,頁9-46,台北:遠流。

週次10/ 照顧的在地意涵與空間構成
*繳交個人作業:場域參訪筆記及反思
全天!
早上 台中市弘道的不老夢想125號(老宅活化+照顧加啡館+銀髮就業)+用餐
中午 苗栗苑裡掀海風 (坐車逛社區+掀冊店+藺草文化/市場重建)

週次 11/ 重新締結依存關係的「社區設計」
*山崎亮(2019)。打造所有人的理想歸宿:在地整體照顧的社區設計。第二章 誰來照顧社區、第四章 如何打造一個照護社區、第五章 照護和設計的遇見和再深化。台北:行人。
*上下游(2019)。鄉村與地方創生(系列報導)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jp-regional/intro/
山崎亮(2018)。社區設計的時代,第二章、第三章,台北:臉譜出版。
賴郁薇(2017.3.7.)山崎亮:強烈感受到台東有「把人生變成U型微笑曲線」的力量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92672/
周慧菁(2016.6.21.)。海士町 在邊陲實驗未來。天下雜誌,600期。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6981
黃昱挺(2014)。讓家島成為所有人的家:《社區設計》案例介紹。新作坊。http://www.hisp.ntu.edu.tw/news/epapers/29/articles/91

週次 12/ 以資產為基礎的「社區方案」
*Chong, Keng Hua, and Mihye Cho (Ed.). 2018. Creative ageing cities. Place design with older people in Asian cities. Andover: Routledge.(選兩章,Taipei case by 康旻杰 and Hong Kong case by 郭恩慈)
Kretzmann, J. P., & McKnight, J. L. (1996). Assets-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. National Civic Review, 85(4), 23.
甘炳光(2011)。新建城區社區發展的實踐與創新,社區發展季刊,135 期,399-409。
趙善如等(2013)。在稀少中看見豐富──澎湖縣望安鄉社區資產之探究,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,3(2),25-68。

週次13、14 分組MEETING/場域實作

週次15 小組期末口頭報告(場域成果分享)

週次16 課程總結

週次17、18 小組報告修正、線上繳交 
參考書目
詳各週指定閱讀及CEIBA公告

課程學生成果連結:
104學年 http://aschool.ntu.edu.tw/index.php/result/page/7
105學年 http://aschool.ntu.edu.tw/index.php/result/page/31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田野筆記(期初實作場域參訪) 
10% 
 
2. 
田野筆記(期中場域參訪) 
10% 
 
3. 
田野筆記(期末實作) 
10% 
 
4. 
小組報告:期中 
20% 
以小組進行,結合場域學習,分組了解各場域的照護資源現況與未來規劃,綜合運用第一手與二手資料收集,進行評估與建議,期待這部分的成果能回饋場域社區,也能作為相關進階課程的前置基礎。 另設有小組同儕互評為回饋機制,平均得分在六十分以下者,個人得分為小組報減十分。 
5. 
小組報告:期末 
40% 
以小組進行,結合場域學習,分組了解各場域的照護資源現況與未來規劃,綜合運用第一手與二手資料收集,進行評估與建議,期待這部分的成果能回饋場域社區,也能作為相關進階課程的前置基礎。 另設有小組同儕互評為回饋機制,平均得分在六十分以下者,個人得分為小組報減十分。 
6. 
出席與參與 
10% 
各週閱讀之小組分享,優異記錄最多小組以滿分計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1  課程導論:照護?住居?社區? 
第2週
9/18  照護鏈結與危機 
第3週
9/25  老化、住居與環境
場域訪察、方法和倫理 
第4週
10/02  場域訪察:芳蘭山莊、蟾蜍山 
第5週
10/09  性別、照顧與文化
*場域之田野觀察:小組與個人分享 
第6週
10/16  依存地景:移動、關係與空間 
第7週
10/23  族群、文化與照顧 
第8週
10/30  場域脈絡化
*小組期中口頭報告:場域評估與議題聚焦(詳見作業區說明)

提供前三週主題延伸文本與此, 歡迎自由取用。
 
第9週
11/06  實驗性住居與社區再造 
第10週
11/13  照顧的在地意涵與空間構成(中部地區參訪及業師分享) 
第11週
11/20  重新締結依存關係的「社區設計」
演講:日本地方創生 林佩儀、蘇芩儀 
第12週
11/27  以資產為基礎的「社區方案」
演講:香港實作經驗 郭恩慈老師 
第13週
12/04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與教師討論修正團體作業 
第14週
12/11  團體作業操作、與教師討論修正團體作業 
第15週
12/18  場域交流:小組實作之成果發表與交流
*團體期末口頭報告 
第16週
12/25  課程總結 
第17週
1/01  元旦假期
*1/8中午前繳交團體期末書面報告、個人作業三 
第3-1週
09/25  田野工作方法與倫理